返回
第八十八章 度量之黍
首页
更新于 21-08-11 00:03:01
      A+ A-
目录 到封面 下载

有崇氏的季杻求见大禹,给禹帝献上一袋秬黍,说:“听说君上治水多年,落下心口痛的毛病。这些秬黍是我们族人培育出来的新品种,我们称它黑黍。用它熬粥,最是养胃。敬请君上每日早晨喝一碗黒黍粥,必定能养好心口痛。”

毕竟有崇氏是父亲的部族,受到父亲治水不力,涉嫌谋反的连累,一直跟随他治水的族人,被流放到崇山的深山老林里。如今大禹虽然贵为天子,君临天下,却无法为父亲平反,心中很是愧疚。今天看到有崇氏族人季杻来献秬黍,禹帝抓起一把黑色的秬黍看了看,说:“谢谢你们记挂着朕。这种黒黍颗粒不小,黑油油的,想不到竟是养胃的好黍。是你们有崇氏部族试种出来的新品种吗?”

季杻回答:“是的。是我们部族的一位残疾人领着大家,清除荆棘芦苇,将洼地变成良田,试种出这种不中看,却好吃的黒黍。算起来,也近三十个年头了。”

禹帝大吃一惊:“什么?花了几十年,才试种成功呀?看起来,你们也没少吃苦头。那位残疾人真了不起,能不怕失败,坚持这么多年,朕要表彰他。”

季杻低声问:“君上想不想去看看这位老人家?虽然他带领大家种出了黒黍,让大家不再挨饿,可是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,已经不久于人世了。”

不知为什么,禹帝忽然感到心口作痛,一种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。不由自主地说:“种出这样的好黍,改善了族人们的生活,他老人家劳苦功高呀。朕正想去考察你们是怎么种出这种黒黍的,准备把你们的经验推广到别的缺粮山区去。正好,朕可以顺便去看看他老人家。这袋好黍,就留着给缺粮的山区部族做种子吧。”

季杻慌忙说:“不必留,不必留,那是要给君上养胃的。如果君上要把它推广给别的部族试种,种子多得是,我们可以负责供应。”

大司农不窋说:“君上,就让有崇氏进贡黒黍,不就能给别的山区部族做种子吗?那袋黒黍,你可以留着熬粥养胃。还有,去有崇氏那里考察黒黍的种植,不必劳君上的大驾,我去就行了,那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。再说,山路也不好走。”

季杻急忙说:“君上不是还要去看望试种成功黒黍的老人家吗?怎么可以不去呢?这样吧,草民斗胆说个看法。司农大人,明天你跟君上一起去我们有崇氏深山寨子吧。你可以去考察黒黍的种植,君上可以去看望残疾老迈的长者。老人家就像风中蜡烛,山风随时都可能把他吹灭呀。君上还是要趁早去看望他才好。”

禹帝说:“季杻说得对,司农大人,你跟朕一起去吧,这样最好。”

禹帝回到后宫,圣姑听说大禹要去有崇氏部族,就说:“听说被流放到崇山深山老林里的有崇氏族人与世隔绝,那里不能走牛车,明天我必须跟你一起去。”

禹帝说:“你去做什么?山路崎岖,还要我照顾你呢。要去给我添麻烦吗?”

圣姑当时已经怀孕,自己不知道。但是身体不适很明显,她也不好跟大禹争。

女攸说:“让小娥陪你去。出门身边没有个女人照顾,我也不放心。”

小娥说:“我当然需要陪君上去。有我跟随照顾,你们都不必担心。”

小娥一直不肯回并封氏当女酋长,依然甘愿做大禹的徒儿,跟着大禹东奔西跑。大禹没出门的日子,她就留在家里分担圣姑的家务,不像徒儿,更像女仆。让大禹心里总是感到不安,又不敢赶她回自己的部族。这时听说小娥要跟着去,就说:“这次小娥也不必去。我只是去看望培植黒黍成功的残疾老人,没你的事。”

小娥说:“我永远是你的徒儿,没有跟你出门做事,留在宫里做什么?”

大禹无话可说,只能低头吃饭。女攸和圣姑对视了一眼,圣姑看到女攸眼中流露出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鄙夷眼光,假装没有看到,将脸转到一边去。

第二天一早,大禹、不窋和小娥坐了一辆牛车,由季杻亲自赶车,车旁跟着两位带刀护卫,就出发了。很快就到达崇山山脚下,季杻把牛车寄放在为王宫牧羊的牧奴头领那里,就领着大家,开始爬山,走向深山老林。

走了一天羊肠小道,爬过四座高山,终于在太阳下山之前到达有崇氏族人定居的山寨。大禹看到寨子四面环山,山林连绵,只有山坡上吃草的牛羊,山坳里满地满垄的庄稼,才让人感觉还有一点人烟生气。当时太阳下山,暮色四合,那寨子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只孤船,显得非常悲凄荒凉。大禹的心也随之悲怆苍凉起来。心里想:“明天就让有崇氏族人搬回崇山脚下去。把崇城重新修复起来。”

将客人安置在寨子的公房里休息,便让他们在公房的大厅上吃饭。吃完菜饼,喝了泥鳅汤,季杻说:“我要带君上去见一位老人家,其他人就早点休息吧!”

大禹跟着季杻走,想不到那位残疾老人就住在公房隔壁,那房子修缮得还算光洁。房间里早早就点起了蜡烛,大禹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垫着厚厚干草的草席上,背靠着墙壁。摇曳的昏黄烛光映照着一张爬满皱纹的老脸。

大禹刚想坐下来跟老人说话,却忽然惊跳起来。望着老人苍老疲惫的脸庞,又看到老人独脚,只有一条腿,大禹悲痛欲绝,捂着自己的嘴巴,不敢失声大哭,可是眼泪却汹汹而出,模糊了自己的双眼:“他是我的父亲,他是我的亲爹呀。”

过了一会儿,大禹调整一下情绪,跪在老人跟前,一手抚摸着老人满头白发,一手抓住老人干裂树皮一般的手,哽咽道:“爹,真的是你吗?”

崇伯鲧没有流出一滴眼泪,只是声音嘶哑,低沉地说:“文命,你爹没死。你还能认出我,我很欣慰。哦,山路难走,我儿累坏了吧?”

大禹伏在父亲的胸前,低声哭泣起来。崇伯鲧默默抚摸儿子泪水纵横的脸,叹息说:“这么多年,把治水重担留给你,我儿受苦了。唉,如今你也不年轻了。”

大禹哭了一阵之后,好受多了。他擦擦满脸泪水,说:“太好了!爹,没想到你还活着,没想到你并没远离我。明天我就可以背你下山,我要好好孝敬你。”

崇伯鲧说:“你如今是天子了,怎么还说这种傻话!我临走之前知道你治水成功,当了天子,如今又能见到你,跟你话别,我知足了。”

大禹问道:“你要去哪里?我不让你走。”

崇伯鲧说:“你怎么能阻止我呢?我要去你娘那里呀,当年我跳下羽渊,本来就不想活了。谁知季杻他爹和他叔竟能把我救起来,还连夜抬着我,去找神医巫咸,巫咸不知用了什么神药,真的把我救活。后来族人们又把我背到这深山老林里,让我一直活到现在。谁知你娘反而早早就走了。唉,我已经让她等太久了。”

季杻说:“崇伯不但活得好好的,还带领我们清理荆棘芦苇,把山坳洼地都变成庄稼地,还试种黒黍成功,让我们没被饿死,都能够活下来。崇伯很了不起。”

一千多年以后,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长诗《天问》里,向上天提出责问,才让后人知道崇伯鲧不仅是发明城池的治水专家,还是个伟大的农业专家——

阻穷西征(鲧向西奔,道路险阻)

岩何越焉(高山峻岭,怎样越过)

化为黄熊(化为黄能,潜入羽渊)

巫何活焉(神巫何能,将他救活)

咸播秬黍(鲧教大家,播种黒黍)

莆萑是营(还把芦苇,全部清除)

当时大禹看到父亲虽然残废了,但仍然活着,确实喜出望外,心里只想着如何将他接到宫中,安度晚年,不料父亲竟然对他说:“我想办法让你来看望我,是因为有重要的发现要告诉你,希望我的发现能给万民带来福祉,也能弥补一点我治水不力,对万民的亏欠。儿子啊,你如今是天下共主,需要做的大事还很多呀。”

大禹非常吃惊,问道:“父亲还有什么重要发现呀?你试种黒黍成功,已经是大功一件,将来万民都会感念你的。我的大事,我自己会做,不必劳你费心。”

崇伯鲧从草席边的一个小陶罐里抓出一把黒黍,把黒黍平摊在手掌上,说:“你看,我发现,黒黍有个特点,只要是成熟饱满的颗粒,每一粒都一样大小。”

大禹看到那些挑选过的黒黍,每一粒都饱满浑圆,果然粒粒大小相同。他问父亲:“是,你说的没错。可是这个发现对万民有什么用呢?还不是照样熬粥?”

崇伯鲧说:“有用,大有用处。你作为天子,万民父母,应该制定度量衡的标准,让天下的买卖都公平,让国家的贡品收入也公平。”

大禹更加吃惊:“什么?这黒黍可以用来制定度量衡的标准?”

崇伯鲧说:“正是。我儿难道没有想到,这种黒黍每一粒都一样大小,不就是一种标准吗?如果把一粒黒黍的长度作为一分,十分的长度作为一寸,十寸的长度作为一尺,十尺的长度作为一丈。那么,度量的尺子长度不就有个标准吗?”

大禹惊喜地说:“爹,你太厉害了。让你这么一启发,不但度量长度有了标准,容量体积也能有标准,衡量重量也能有标准了。”

崇伯鲧说:“我琢磨十几年才明白,我儿让我一点拨,马上就明白过来了。”

大禹说:“万事起头难,你是创造发明,我只是模仿照搬,怎么能跟你相比呢?爹,你是开创者,儿子是受益者,你功劳无限,儿子甘拜下风。”

崇伯鲧说:“那你说说,你准备怎么利用黒黍,解决容积标准和重量标准。”

大禹说:“以一千二百粒黒黍为一龠,以二龠为一合,以十合为一升,以十升为一斗,以十斗为一斛。这不就解决了量器的标准吗?”

崇伯鲧说:“我也替你想出重量的标准了。以一百粒黒黍的重量作为一铢,以二十四铢作为一两,以十六两作为一斤。这样可好?”

大禹说:“好,好,好,

太好了。”

 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,关闭广告之前,请点一次广告。

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#佳%人_小-説。 ,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

目录 到封面 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