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帝说:“羲和,你能谈谈《黄帝调历》吗?据说,黄帝治五气以决历,创制了五行十月的太阳历。那是最古老的的太阳历,距今已有上千年了。”
横革说:“是不是依据羲和氏发明的十天干,依据太阳运行的规律,将一年规定为十个月,这样制定的就是太阳历?依据常羲氏发明的十二地支,依据月亮盈缩规律,将一年规定为十二个月,这样制定的就是太阴历?”
羲和说:“对,你的想法基本正确。但是制历可没那么简单。单靠观测太阳制定不了太阳历,单靠观测月亮也制定不了太阴历。就说制定太阳历吧,需要依据岁星、太阳和北斗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定岁,需要依据晷影和阴阳地气的升降来定月,需要依据太阳的升落来定日。在此基础上,把天象和地象综合起来制定历法,称为调历法。最早的《黄帝调历》,就是太阳历的一种。”
禹帝问:“《黄帝调历》是以黄帝当上天下共主那一年为历法元年的吗?”
羲和回答:“是的。《黄帝调历》以黄帝登位为历法纪年的元年流传至今。因为根据天干地支相互配合六十年一轮回,就一个甲子又一个甲子流传下来。我们制定夏历,也要以君上登位那一年为《夏历》历法纪年的元年才好。”
禹帝问:“帝颛顼登位以后,不是改了历法,实行《颛顼历》吗?”
羲和说:“对。但是到了帝尧时代,制定了观象校时以多种星辰为坐标的历法,修改了《颛顼历》,将《颛顼历》规定为平年和闰年两种。”
禹帝说:“常羲,你就先介绍一下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吧。”
常羲说:“闰,意思是余数。是历法纪年和太阳运行实际时间的差数,多余出来的就叫闰。闰月,是《颛顼历》中的一种现象。《颛顼历》规定,大月三十天,小月二十九天,这样,一年十二个月只有三百五十四天。这就需要每三年加一个闰月,每五年加两个闰月。这个一年十二个月之外多加的月,就叫闰月。有闰月的这一年,就叫做闰年。所以,平年为十二个月,一年356天;闰年为十三个月,一年380至384天。”
介绍了平年和闰年,常羲总结说:“根据日月和五星的运行规律,《颛顼历》把一年规定为356天,所剩余的时间大约积累起来有18至24天。依据冬至日的确定,把它们加在某一年的任意月里作为闰月。”
禹帝说:“《颛顼历》是阴阳合历。阴阳合历是什么意思?”
常羲说:“就是既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,又根据月亮和五星的运行规律,把两种运行规律结合起来考虑,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。”
羲和说:“编制《黄帝调历》平年历谱时,由正月初一岁首日的干支倒数六,那干支便是岁尾日十二月三十啦。编制闰年历谱时,由正月初一岁首日的干支顺数二十至二十四,那干支便是岁尾日十三月二十七啦。”
禹帝又问:“这个闰年闰月是怎么想出来的?”
羲和笑说:“是以岁星的运行周期作为参照物,测算出每十二年应该设置五到六个闰月。具体地说,《黄帝调历》以岁星绕行太阳一周的十二次为十二年,每次为一年;以北斗星斗柄所建的十二辰为十二月,每辰斗柄所指方位之初为月首,日月相会为月中,大月三十天,小月二十九天,每年十二个月。闰年十三个月,每小年三百五十六天,每闰年三百八十四天,每大年,十二岁四千三百八十四天。”
禹帝点头说:“面向南方,观测日月运行,推测岁星运行周期,创造干支纪年法,六十年一轮回,终而复始,这才创制出这个中华历法。朕以为,帝尧以日月星三光作为观象记时的坐标,是制定历法的一次大创新,功在当世,利在千秋啊。”
羲和说:“是的,帝尧对中华历法的改革,尤其是闰月的设置,功劳很大。”
禹帝说:“有了闰月的补充,一年时间的规定就比以前的《调历》要准确得多了。那么我们的夏历又是怎么编制的?我们要改正朔,要将哪个月作为岁首的正月?哪一日作为正月的第一天?这些都需要大家深入讨论确定。”
羲和说:“经过帝尧修改过的《颛顼历》是一种四分历,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,一个月为二十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,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。闰月放在九月之后,称为后九月。这是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。”
禹帝问:“那我们的夏历呢?朕希望能采用太阳历,对正朔做较大的修改。”
羲和说:“是的,我们必须修改正朔。我们夏历要采用太阳历,一年十个月,每月三十六天,岁末加上五天或六天作为年节。我们立正朔,以元春为岁首。岁首正月就在冬至月后第一个月,正月的第一日就是初一日,以平旦为朔。”
禹帝问:“历法建寅,那么国家就应该尚黑了?”
羲和说:“是的,国旗要黑色,祭祀牲口要玄色,军事行动要乘骊马,朝服收冠要黑衣。国学教育宗旨要尚忠。”
禹帝说:“制定历法,要以农事为重。四季节气的测定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。除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之外,还有哪几个节气能够加入到我们夏历之中?”
羲和说:“我们确定了八个重要节气,能显示季节的转换,清楚划分出一年的四季。让农夫掌握季节的变化,对庄稼播种和收割的最适合时间做出决定。”
禹帝说:“那太好了,据说帝尧时代只能测定出仲春、仲夏、仲秋、仲冬这四个节气。如今你们测定出来的八个节气是什么?快说给大家听听。”
羲和说:“这八个节气是:立春、春分,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总的来说,这八个节气都可以表示出寒来暑往的。其中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这四个节气,立,就是天文季节的开始,表示四季的开始,但从气候上说,一般还在上一季节,比如立春的时候,冀州还是隆冬气候;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是从观测天象的角度来划分的,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。分,就是平分的意思,春分、秋分,昼夜平分,表示昼夜长短相等。至,是极、最的意思。夏至日,白昼最长;冬至日,白昼最短。”
禹帝说:“创制历法并不是只为立正朔,最主要是为了农事。让农夫们能够懂得并记住历法上说的常识,更有利于他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,便是好历法。”
伯益说:“我听说民间为了记住干支纪年法,为了记住自己的孩子是哪个干支年出生的,用动物的名称去顶替干支纪年呢。比如有孩子是甲子年出生的,就说他是鼠年出生的。这样通俗又有趣,容易记住。你作为历正,是不是可以将干支纪年通俗化,更有利于九州万民的日常生活?”
羲和说:“司空大人说得有理。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动物崇拜,作为自己的族徽,就连十二个月,都有十二个月神呢。孩子出生,也可以根据出生的干支年,配一个年兽呀。我已经收集到民间流传的十二种动物,结合十二地支,定出十二年兽。正想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呢。”
禹帝说:“那还不赶快说说!大家都很想知道呢。”
羲和说:“把年兽跟地支对应,就是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。这样,在子年出生的孩子,可以说是鼠年出生的,属鼠;在丑年出生的孩子,可以说是牛年出生的,属牛;在寅年出生的孩子,可以说是虎年出生的,属虎……这样,记住孩子的年龄也就容易多了。”
禹帝说:“这种方便万民的事,你们要多做,跟历法有关的常识,就会变得通俗易懂,容易被万民记住并运用。朕颁布夏历,就是要给万民提供方便。”
不窋说:“我们重视历法,敬授人时,主要是以农事为重,为了不误农时,为了粮食丰收。国家的灾难虽然多种多样,但是最大的灾难,不就是饿死人吗?”
禹帝说:“对,国家有多种灾难,最大的灾难就是粮食不够吃。五谷是万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东西,也是天子养活自己和安定社会的东西。如果粮食不够吃了,万民自己都要饿死了,还有办法拿粮食来进贡,来供养天子、百官和军队吗?所以搞好农业生产,让五谷丰收,是天下头等大事,这就是颁布夏历的最大目的。”
禹帝又说:“我走遍天下,知道许多邦国部族的风俗。如果水旱不调,五谷不熟,大家就会认为是上天不满酋长的作为,以此来惩罚酋长。于是大家就会将酋长杀了祭天,再推选一个新的酋长。”
伯益说:“家父长期负责刑罚,他对我说过,年成好的时候,民性就慷慨驯良,犯罪的人就少;年成凶的时候,民风就变得悭吝凶恶,铤而走险的人就多。可见民性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搞好农业生产,万民生活无忧,是能够改变民性的。”
伯夷说:“对对对,有句俗语说,穷山恶水出刁民。就是这个意思吧?”
皋陶说:“你们一直强调历法主要为了不误农时,我认为还需要强调奉正朔。九州万邦需要统一遵循中央颁布的新历法。以前尧舜时代,由于洪水肆虐,对天下万邦失去控制,无法施行统一的历法。如今天下除了三苗之国尚未臣服,九州大地已经归于一统。如果万邦不奉我们的正朔,不遵循统一的新历法,那么有可能这个邦国是正月,那个邦国已是二月,另一邦国又是三月。这样混乱正朔,九州的政务要如何办理呢?”
禹帝连忙说:“摄政大人说得太好了。九州万邦都必须遵循新历法,奉夏历的正朔。如果不奉夏历的正朔,就以谋逆大罪论处。摄政大人,这条法律,需要你来制订。”
禹帝在朝堂上颁布了夏历,立了正朔,又让摄政召集九州的啬人、虞人和遒人,让他们负责到九州万邦去宣讲夏历,执行夏历,要求万邦必须奉行夏历正朔。
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,关闭广告之前,请点一次广告。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#佳%人_小-説。 ,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