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第八十四章 羲创干支
首页
更新于 21-08-11 00:02:59
      A+ A-
目录 到封面 下载

常羲说:“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盈缩周期来制定的。月圆月缺一次大约二十九天或者三十天,规定为一个月,一年十二次月圆月缺,只有三百五十四天。但是太阴历采用闰月的办法,三年一闰,五年两闰,就使一年变成三百六十五天或者三百六十六天了。帝尧认为根据月圆月缺来纪月,让万民容易掌握,而闰月的补充,同样可以根据月圆月缺来掌握。所以觉得太阴历比较实用。”

横革说:“什么三年一闰,五年两闰?我听得一头雾水。”

禹帝说:“这就让你一头雾水啦?制定历法可没这么简单。这样吧,有关的历法常识,还是让羲和和常羲说给大家听听吧。就先说天干和地支吧。”

羲和说:“有关天干的常识由我说,有关地支的常识要由常羲说,因为我们羲和氏向来是负责占日的,天干是我们羲和氏的发明;而常羲氏向来负责占月,地支是常羲氏发明的。我可不能越俎代庖。”

禹帝点头说:“好,你先说天干,再由常羲说地支。”

羲和说:“我们羲和氏从黄帝时代开始,就是负责观测太阳的部族。根据太阳在不同时节从不同地方升上天空的规律,又根据太阳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,发明了十个天干纪日和纪月法。纪日,就是日升日落一次为一日;纪月,就是一年分为十个月。十个天干月是:一月为甲月,二月为乙月、三月为丙月、四月为丁月、五月为戊月、六月为己月、七月为庚月、八月为辛月、九月为壬月、十月为癸月。不能根据月圆月缺来看十个天干月,因为它是太阳运行规律。”

禹帝说:“朕清楚了。不过你还要把十个天干的意思解释给大家听。”

羲和说:“这十个天干中的甲,意思是拆,指的是万物嫩芽突破种子外皮的初生;乙,意思是轧,指的是万物初生,一步一步往上屈曲伸长;丙的意思是炳,指的是万物如鲜明耀眼的阳光和火光;丁的意思是强,指的是万物成长壮实,恰如少年成丁;戊的意思是茂,指的是万物茂盛;己的意思是纪,指的是万物仰屈而起,有形可纪;庚的意思是更,指的是万物秋收有实,而待春来;辛的意思是新,指的是万物初新,秀实守成;壬的意思是妊,指的是阳气潜伏地下,万物怀妊;癸的意思是揆,指的是万物闭藏,揆然萌芽。”

禹帝点点头说:“羲和氏占日的功劳很大。观测太阳行踪,追寻太阳运行周期,总结出太阳运行对万物的直接影响,制定出一年十月的太阳历,真不容易!”

常羲说:“我们常羲氏也在黄帝时代就开始负责观测月亮,在观测月亮定期盈亏现象的基础上,发明了十二地支。制定十二地支纪月法。规定月圆月缺一次为一月,一年十二个月。十二地支月是:一月为子月、二月为丑月、三月为寅月、四月为卯月、五月为辰月、六月为巳月、七月为午月、八月为未月、九月为申月、十月为酉月、十一月为戌月、十二月为亥月。”

顿了顿,常羲又说:“十二地支,子的意思是兹,指的是万物兹萌于已动的阳气之下;丑的意思是纽,指的是阳气在上未降;寅的意思是移,引,指的是万物始生寅然;卯的意思是茂,指的是万物丰茂;辰的意思是震,万物经过震动而成长;巳的意思是起,指的是阳气之盛;午的意思是仵,指的是万物盛大枝柯密布;未的意思是味,万物皆成,有滋味了;申的意思是身,指的是万物身体都已成就;酉的意思是老,指的是万物已老;戌的意思是灭,指的是万物尽灭;亥的意思是核,指的是万物收藏。这十二地支,就是太阴历一年十二个月的创制基础,十分准确。”

羲和急忙说:“我们祖上发明的十月历法经过改造,在一年的岁末加上五六天作为庆祝丰收,欢度新年的年节,如今已经比十二月的太阴历法更准确了。而且,在天干和地支这两项发明的基础上,制定出纪年法。”

常羲说:“纪年法参考了大鸿规定的时间法则。大鸿的功劳最大。”

禹帝说:“那就先说说大鸿占星气所取得的成果吧!”

常羲说:“大鸿占星气所获得的成果很多,其中最伟大的成果是对岁星观测的惊人发现,他发现岁星运行周期是十二年。”

羲和说:“大鸿还有更伟大的发现呢!他观测北斗星,根据斗柄所指,制定了十二时辰,对容成制订《黄帝调历》帮助非常大!”

禹帝说:“十二时辰,就是指一天的时间吧?那你就先介绍一下十二辰吧!”

羲和说:“日出日落一次就是一日,月亮盈亏一次大约三十天。羲和氏就把天干取了十这个数字。常羲氏因一年有十二个月,就把地支取了十二这个数字。常羲氏发现月亮每个月都有变化,月亮所在的星空背景和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也跟着变化,这种变化是固定的,重复的,就把星空因十二个月而分成十二区,命名为次,每一次各有空间,各有名称。用日月五星也就是七曜运行在这十二区来标记时间,并且为这时间另取专名,这就是地支的来源。而大鸿发现岁星从西向东运行的周期一周天将近十二年。这就好比每年前行一区!而月亮则在一年当中,每个月从东向西前行一区。这样,岁星和月亮的运行,不都是十二进制的时间流程吗?可见十二就是时间的一个周期值。也就是说,岁月,就是时光呀。”

横革说:“说这么多,没说到十二时辰呀。”

羲和说:“大鸿联想到,太阳运行一天,不也是经历十二区吗?就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时辰!一个时辰,就是太阳前行一区。而且,他还用十二地支的名称来给这十二时辰命名:“子时、丑时、寅时、卯时……不是刚刚好,很恰当吗?”

常羲说:“经过一段时日的思考和观察,我们发现每一个时辰的特点,就想出十二时辰的另一名称:子时叫夜半,丑时叫鸡鸣,寅时叫平旦,卯时叫日出,辰时叫食时,巳时叫隅中,午时叫日中,未时叫日昳,申时叫晡时,酉时叫日入,戌时叫黄昏,亥时叫人定。”

从这些十分形象易懂的十二时辰名称对照现代一天二十四小时,就可以知道:

子时就是夜半,夜里11至凌晨1时,一天从夜半三更开始;

丑时就是鸡鸣,凌晨1至3时,那时是四更,雄鸡鸣叫了;

寅时就是平旦,凌晨3至5时,那时是五更,天快亮了;

卯时就是日出,早晨5至7时,太阳出来了,白天开始了;

辰时就是食时,早晨7至9时,是早餐时间;

巳时就是隅中,早晨9至11时,太阳快到中天了;

午时就是日中,中午11至13时,是正午日上中天的时候;

未时就是日昳,下午13至15时,太阳开始偏西了;

申时就是晡时,下午15至17时,是晚餐时间;

酉时就是日入,下午17至19时,太阳下山了;

戌时就是黄昏,傍晚19至21时,那时是一更,黄昏来临,暮色苍茫;

亥时就是人定,晚上21至23时,那时是二更,四周安静,人们休息入睡了。

众所周知,这些通俗易懂的十二时辰名称,在中国广泛运用了数千年,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,就经常可以看到。例如“奄奄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。它让后人了解到古人的作息时间,也让后人知道古人一天只吃两餐。

禹帝说:“已经介绍完十二时辰的常识,可以说说纪年法了。”

羲和说:“如果利用十进制记数法,把黄帝当上天下共主那年当作第一年,那么纪年不是很容易吗?逢十进一,年岁就可以永远延续下去。可是,这跟太阳、月亮、大地的运行毫无关系呀!所以它一定不可取。纪年法必须通过太阳、月亮的运行关系来表现人的活动时间,自然取时,那才是可取的。”

常羲接着说:“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中,如果是甲子、乙丑、丙寅这样的定位配对,就是阴阳相成;如果是甲子、甲丑、甲寅这样的循环配对,那就是阴阳相生。干支阴阳只能阴阳相成,而不能阴阳相生。只有这样,才能阴阳互动,避免阴阳化生。这样才能准确表现时间的永恒和无限。”

禹帝说:“朕知道了,就是这样呀——

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、戊辰、已巳、庚午、辛未、壬申、癸酉、

甲戌、乙亥、丙子、丁丑、戊寅、己卯、庚辰、辛巳、壬午、癸未、

甲申、乙酉、丙戌、丁亥、戊子、己丑、庚寅、辛卯、壬辰、癸巳、

甲午、乙未、丙申、丁酉、戊戌、己亥、庚子、辛丑、壬寅、癸卯、

甲辰、乙巳、丙午、丁未、戊申、乙酉、庚戌、辛亥、壬子、癸丑、

甲寅、乙卯、丙辰、丁巳、戊午、已未、庚申、辛酉、壬戌、癸亥。

这就是六十甲子顺序表。对吧?”

羲和说:“对,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,有了六十对组合,称为六十甲子,用于纪年。待到六十年一甲子过去,再从头开始。这样,就可以永永远远纪年下去。”

禹帝说:“谈了这么多,都是为了了解历法。据说,最早的历法叫做《连山历》,是根据一年四季太阳在群山投下的阴影综合观测制定出来的。”

伯益说:“是的,制定《连山历》并不复杂,就是在日出日落的方向从南到北各选几座山做标记,观测者通过固定的两个观察位置进行观察。”

羲和说:“没错,这两个观察点,一个是由东向西观察日落点,一个是由西向东观察日出点。这样,就可以测量太阳的移动情况,测定太阳由南到北,又由北向南移动的日子和具体时间,连同太阳经过各点的时间。最终就可以依据这些记录,制定季节和农时。”

伯益说:“所以我在《山海图》里记下六座日月所降落之山:丰沮玉门山、龙山、日月山的主峰吴姖天门山、鏖鏊巨山、常阳山和大荒山;也记下七座日月所升起之山:大言山、合虚山、明星山、鞠陵于天山、壑明俊极山、猗天苏门山和孽摇頵羝山。还记下一座日月出入之山:方山。”

 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,关闭广告之前,请点一次广告。

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#佳%人_小-説。 ,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

目录 到封面 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