皋陶主持禹帝正式继位的庆典。他首先赞颂了先帝的大仁大孝,为国为民鞠躬尽瘁,接着就大赞特赞禹帝治水的丰功伟绩,把儿子伯益也一并表扬了。
皋陶说:“大水滔天,万民沉沦。伟大的禹帝乘坐四种运载工具,沿着山路砍削树木,作为路标,同伯益一起,把鸟兽鲜肉赈济给生民;发动民力,疏通九州河流,使洪水向东流进大海;挖深田间水沟,使积水流进大河大江;又和后稷一起播种五谷,收获庄稼,把五谷杂粮送给生民,让他们互通有无,调配余缺。生民这才安定下来,万邦才开始得到治理。伟大的禹帝公而忘私,娶亲四天就出门治水,儿子出生他不在家中,八年在外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他重新规划了五种服役地带,一直到远离都城五千里的地方。他划定九州,给山川命名,调查五藏资源。每个州征集三万民力,从九州到四海边境,每五个部族设立一个方伯;在方伯协助下,万民齐心协力,共同治水。如今,唯有三苗之国不肯进贡,不肯接受治水任务,还敢与中央抗衡,致使先帝在南征之时驾崩。伟大的禹帝一定会率领正义之师,讨伐三苗之国,为先帝报仇雪恨,使治水大业圆满完成。”
禹帝发现皋陶将以前他在朝堂上说过的话都翻出来,作为他的丰功伟绩大加赞颂,觉得有点不好意思。但是觉得皋陶的做法,却也无可厚非。只是后来说到讨伐三苗之国,报仇雪恨,有点不合时宜。因为禹帝觉得要灭掉三苗之国,并非易事,需要做好充分准备,也需要等候最佳时机。
禹帝思考半晌,才开口说了自己的看法:“今天是庆祝大会,主要是歌舞表演。首先是娱神,其次是娱人,让大家尽情吃喝,尽情跳舞。所以,征讨三苗,报仇雪恨的事,今天就不说了。朕宣布:歌舞表演,现在开始。”
典乐伯夔说:“敲起玉磬吧,打起搏拊吧,弹起琴瑟吧,唱起颂歌吧!”
舞者列队上场,歌者列队上场,开始载歌载舞。
侍者端着丰盛的祭品上场,主持祭祀的巫师开始召唤历代先帝灵魂前来享用。就有侍者将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帝尧的神主排位请来摆在祭品之前,而由商均装扮成舜帝的化身“尸”坐在中央。当巫师宣告历代先帝已经从天而降,禹帝和所邀请的贵宾登台就座,各个方国的方伯也登上高台,一一就座。
台下吹起管乐,打起小鼓,以击柷作为开始,以击铻作为结束。期间芦笙和大钟交替演奏,扮演飞禽走兽的舞者戴着面具,踏着歌声跳舞。先帝编曲的《韶乐》演奏一成之后,帝禹向“尸”献酒,商均接过去饮了。演奏二成之后,几十个乐工齐唱颂歌,舞者翩翩起舞,舞蹈节奏与音乐高低抑扬,无不合拍。众人向神灵献舞,向“尸”献唱。灵旗猎猎,阴风飒飒,似乎先祖们都来享受歌舞了。演奏六成之后,进行三献。侍者抬来一只大陶鼎,又扛来沸水,倾倒鼎中。禹帝恭恭敬敬地将陈列的牺牲浸到沸水之中。鼎下开始烧火,烈火熊熊,大鼎血汤沸扬,蒸腾四溢,血气上升,雾气弥漫。神灵们就凭借袅袅蒸汽,可以享受到美味的祭品了。演奏九成之后,十二根玉琯齐奏,悠扬清越,如鸾吟,如凤鸣,刚而不烈,柔而不弱。这时,化装成凤凰的舞者成双成对飞跃出来,翩翩起舞,一时有如凤凰来仪,祥和瑞气缭绕。化装成百兽的舞者们跳踉而出,有如百兽率尔而舞,令人眼花缭乱。伯夔说:“啊,我敲击石磬,拍打石鼔,装扮百虫的舞者们都跳起舞来了。”
各位长官也合着节拍,跳起舞来。禹帝说:“先帝作歌,旨意是,遵照上天之命,时刻谨小慎微。我们要遵从先帝的嘱托,君臣要和衷共济,精诚合作呀。”
接着,禹帝放开歌喉,唱起先帝编写的九字歌——
股肱喜哉(大臣欣喜啊)
元首起哉(君主奋起啊)
百工熙哉(诸事兴旺啊)
皋陶出列,接着禹帝的歌声,皋陶大发议论,言词飞扬,犹如高调吟唱——
念哉(念念不忘啊,君主行为)
率作兴事(身为表率啊,万事俱兴)
慎乃宪(慎守你的法度)
钦哉(要认真啊)
屡省乃成(常思你的成就)
钦哉(要认真啊)
说到这里,皋陶随后放开歌喉,唱出赓歌——
元首明哉(君主英明啊)
股肱良哉(大臣贤良啊)
庶事康哉(诸事安康啊)
禹帝点头赞道:“唱得好!”
皋陶顿了顿,又唱道——
元首丛脞哉(君主琐碎啊)
股肱惰哉(大臣懈怠啊)
万事堕哉(诸事荒废啊)
禹帝感觉到皋陶的良苦用心,十分感动,连忙拜谢他的指点和提醒,说道:“你说得对!我们君臣要各安其位,各尽其责。朕不会什么小事都过问,不会管得太琐碎;你们也不必太拘谨,应该负起责任,放手去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。”
群臣们齐颂道:“君上英明,臣下尽责,万民安乐。”
大会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结束。伯夷说:“新一代天子登位,必定要改正朔,易服式,殊徽号,异器械,以变易天下之耳目,叫做革命。服式、器械等都从历法而出,所以历法最为重要。君上心思一直在平治水土,征伐三苗之国上面。如今三苗之国不宜马上征伐,勾龙在负责江淮的平治水土,君上应该先跟众臣讨论历法之事。早日立正朔,早日颁布九州统一的新历法。”
禹帝说:“朕也知道,天子登极要立正朔,表示受命于天。其实制定历法并不单单为了维护天子的正统与权威,更是为了敬授人时,指导农业生产,它关系到天下万民吃饭的头等大事,确实要先做好。”
禹帝接受伯夷的意见,不久,就在朝堂上说:“国家以祭祀和军事为大政,以农事渔猎为小政。无论是大政事还是小政事,朝臣们都必须懂得最基本的常识。朕决定要尽快颁布新历法,就叫做夏历。现在,大家议一议跟历法有关的小政吧。”
伯夷说:“大家先要确定夏历是要采用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,还是要采用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。这个确定下来,才能立正朔。”
皋陶说:“我还记得帝尧时代羿射十日的往事呢,夏历不可采用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。”
横革问:“帝尧时代的羿射十日到底怎么回事?摄政大人是三朝元老,应该说给晚辈们听听。”
皋陶说:“我只知道当初帝尧颁布的历法是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。从帝颛顼制定颛顼历开始,使用已经上百年了。由于误差不小,经过上百年时间的误差积累,出现了寒暑颠倒的严重情况,致使庄稼颗粒无收。当时又因洪水肆虐,天下万民流离失所,饥寒交迫,出现人吃人的惨况。帝尧决定采用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,却遭受东夷执意要坚持使用太阳历的许多部族的反对。帝尧大怒,不听他们申辩,便派出射正官大羿,带领神箭队,将坚持使用太阳历的部族全部剿灭,民间才有了羿射十日的故事传说。”
禹帝问道:“历正羲和何在?
羲和连忙站出来,说:“微臣在。”
禹帝说:“你来谈谈对羿射十日历史事件的看法。”
当时羲和跟常羲都成为官名,都是负责观测天象,制定历法的历正。羲和一听禹帝指名要他评论历史上的羿射十日事件,沉吟半晌,说:“摄政大人对羿射十日历史事件的叙述基本符合历史真相。只是当时帝尧并不知道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经过修正改革,已经比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更准确了。”
禹帝吃了一惊,说:“既然这样,你给大家说说,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,是怎么修正改革,变得比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更准确呢?”
羲和说:“帝颛顼最初的太阳历,一年十个月,每月三十六天,一年只有三百六十天,确实误差不小。经过百年误差积累,终于出现寒暑颠倒的荒唐现象,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的悲惨结果,也难怪帝尧怒不可遏。根据我们天文官对太阳运行的观测,认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者三百六十六天最为正确,就在原先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太阳历第十月之后,添上五天或者六天的时日,作为庆祝丰收,迎接新年的年节。这样,就比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来得正确了。”
禹帝叫道:“历正常羲何在?”
常羲连忙站出来,说:“微臣在。”
帝禹说:“你来谈谈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为什么会被帝尧看中,用它取代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。”
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,关闭广告之前,请点一次广告。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#佳%人_小-説。 ,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