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第八十章 后事易托
首页
更新于 21-08-11 00:02:57
      A+ A-
目录 到封面 下载

舜帝在出兵之前将伯益独自召来密谈,交代后事。他说:“这么多年,朕一直在等待时机,现在等不及了。”

伯益很吃惊,不解地问道:“君父在等待什么时机?三苗之国主动归降吗?”

舜帝说:“不是,朕在等待三苗之国内政出问题。如果三苗之国出现暴政,发生内乱,我们出兵伐暴靖乱,师出有名,大获民心,便可势如破竹,一举全歼。”

伯益想不到舜帝心中一直记挂的原来是歼灭三苗之国,感到有点意外,说:“我还以为君父大施文教,只想等待三苗之国主动归降呢。如今怎么等不及了?”

舜帝说:“光阴不饶人,如今朕老了,时日不多了,这才决定冒险出征。”

伯益吃了一惊,问道:“这么说,君父对这次南征没有完胜的把握?那何必冒这个险呢?君父已经不年轻了,南征太辛苦了,还不如让禹帝挂帅出征呢。”

舜帝说:“朕御驾亲征,自有道理。朕要交代你的是,朕虽然将帝位禅让给禹帝,但是以后朝堂大事,朕的身后家事,终究都要依仗摄政和贤婿。”

伯益又吃了一惊,问道:“什么事要依仗家父和小婿?君父尽管说。”

舜帝说:“令尊掌控朝政已经多年,如今当了摄政,朝堂大事自然要仰仗他。你多年来一直跟随禹帝在各地治水,以后官场上的事,要跟令尊多学一点。”

伯益点头,说:“谨遵君父之命。小婿会虚心学习,也会协助家父理政。”

舜帝又说:“万一皋陶走在禹帝前面,这不是不可能,因为他毕竟比禹帝年长将近二十岁。到那时,禹帝一定会让你担任摄政。你不要推辞,要当仁不让。”

伯益低下头,说:“那可不一定。伯夷、伯契、后稷,不仅功劳很大,而且跟禹帝关系都很好。禹帝不会让我当摄政的,从来没有摄政是父传子的。”

舜帝说:“你说的这几个人,确实功劳很大,各有所长。但是你跟他们相比,不但功劳毫不逊色,而且年龄是最小的。要说跟禹帝的关系好,那他们就更不能跟你相比了。怎么能说摄政没有父传子的?这件事跟父传子没有一点关系。你十几年来一直做禹帝的得力助手,将来禹帝的继任者一定是你。除非……”

十几年来确实是大禹最得力的助手啊。伯益心中暗喜,问道:“除非什么?”

舜帝欲言又止,说:“这个就不必说了。总之你要记住今天朕对你说的话。”

伯益见舜帝不肯说,自己也不好追问,就说:“君父的家事,不是要托付小婿吗?但说无妨。小婿一定尽心尽力,将君父托付之事办好。”

舜帝说:“朕那些庶子都很平庸,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度日,不要出来做官。商均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国,让他安心做个方伯吧,不可让他重演丹朱的悲剧。自己能力不够,就不要有野心,那样反而会使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都失掉。”

伯益说:“好,我记下了。商均还是很愿意听小婿意见的。”

舜帝说:“你要亲自护送商均的母亲女英到商地去。娥皇去世了,女英也老了,如果女英能跟商均在一起生活,有商均照顾她,我就可以放心了。”

伯益说:“君父放心,我会亲自护送母妃去商地的。”

舜帝说:“朕的象弟已死,我让其子袭位做有庳国国主。将来不可收回他的封国。我让商均的儿子,长孙虞思做有虞氏部族的方伯,给商均留个退路。其他庶子,你要监督他们,千万不可有非份之想。哪个真正遇到困难,你再帮他一把。”

伯益心里想:“虞思刚刚十岁,还是个孩子呢,让他做方伯,勉为其难啊。”

虽然这样想,可是伯益仍然恭敬地说:“君父放心,小婿记住了。”

舜帝说:“朕那两个尚未出阁的女儿霄明和烛光,她俩原本负责为夜行路人照明。你就帮朕找个厚道一点的方伯作女婿,让她们有好的归宿,朕就放心了。”

伯益说:“君父放心,宵明和烛光都是好小妹,小婿能为她们找到好归宿。”

舜帝说:“还有一事,不知如何交代,想找你拿个主意。”

伯益以为他要吩咐仪狄的事,就说:“什么事?尽管说。”

舜帝说:“姚玉的姑姑女敤,是我的好妹妹,曾多次救我。她原本是女祭司,人称敤首,就是带头采果子做祭祀的女巫。但她在画符作会中找到绘画的乐趣,从此醉心丹青绘画,终身不嫁,我们才改称她为女敤。朕担心朕身后无人关照她。”

伯益一愣,心想到底是亲妹妹,就说:“你放心,我负责照顾她。”

舜帝说:“那就好。我要说的,就这些家事,全都拜托你了。”

见舜帝只字不提仪狄,伯益心中颇多感慨,但也觉得可以理解:“父亲不是已经把仪狄收为义女了吗?仪狄的事,当然要由父亲负责。”

舜帝忽然又说:“哦,差点忘了,这次南征,如遇不测,禹帝一定会亲自去处理我的后事。你要协助他,就地安葬。要记住我的遗嘱,一定要薄葬。”

伯益十分惊愕,心中有点难过,但还是点头说:“谨遵君父之命。”

舜帝讨伐三苗之国,大兵压境,兵出幕阜山,兵锋似箭,气势如虹,一鼓作气,大举进攻。在舜帝军队强大攻势下,三苗兵士节节败退,一直退到苍梧山中。

苍梧山一共有九座山峰,每座山峰景致大同小异。沟壑纵横,山岭如簇。人们进入苍梧山区,往往会晕头转向,难觅出路,久久深陷林壑,被困山中。因此,苍梧山也称作九嶷山。舜帝军队进入苍梧山区,只见山高林密,流泉飞瀑,不见三苗败兵人影。大家好不奇怪:“难道苗兵长了翅膀,飞走了?难道苗兵都有隐身术,让人看不见了?”

舜帝带人攀上山峰,观察山势。看到三个石峰犹如三支玉笋,直插高空,十分隽秀,就感慨地说:“如此胜景,犹如鲲鹏飞过,利喙将巨石啄裂,一分为三。可称其为三分石。”出去寻找路径的虞律回来说:“此山北坡发现丹朱墓。”

舜帝大吃一惊。心里想:“丹朱死在自己的封国偃朱城,我命人在城郊修筑了丹朱墓,祭台九层,人称帝丹朱台。如何这里会有丹朱墓呢?”

舜帝便说:“不可能是丹朱墓。丹朱墓在偃朱城外,是我亲自下令修筑的。”

虞律说:“丹朱的元妃是驩兜氏的丹女公主,也许是驩兜氏的遗族在这里给丹朱夫妇修筑的衣冠冢。”

舜帝点头说:“这个倒有可能。”

望了望苍梧山三分石的秀色,舜帝自言自语道:“丹朱墓在北坡,那就把我的坟墓修筑在南坡吧。”

随从们听到舜帝说此不祥之语,大惊失色。虞律说:“君上何出此言?我们出师大捷,追赶苗兵,深入腹地,正要全歼敌兵,灭掉三苗之国呢。君上不可轻言身后事,以免动摇军心。”

舜帝说:“我刚才观察了地形,才知道苗兵并非那么不经打,竟然一触即溃。他们是佯装大败,故意把我们引到苍梧山里。”

虞律大惊失色:“什么?佯装大败?我们中计了?”

舜帝说:“是啊。这里地形复杂,四面环山,我们已经陷入死地。打又打不了,退又无处退。如今他们到处都有埋伏,只等我们饿得走不动了,他们才会出来,一刀一个,把我们全部杀死。”

大家都听得目瞪口呆,脸如土色,不知如何是好。

舜帝说:“不要沮丧,我们还有一丝生机,大家不要放弃。”

大家齐声问道:“生机在哪里?”

舜帝说:“你们没有发现这里有清泉喷涌吗?”

大家朝着舜帝手指的方向望过去,果然看到悬崖上飞瀑如练,烟雾迷蒙。崖下小溪水声潺潺,弯弯曲曲,在树林丛草中流淌,朝山下奔去。

舜帝说:“这里是潇水源头。只要我们沿着小溪走,一定能走出死地,找到出山路口。”

之交说:“如果周围有伏兵,我们如何能沿着潇水走出去?”

舜帝说:“白天当然不行。我们要等天暗下来,借助微茫星光,听着潺潺水声,悄悄走出去。夜晚是不会有那么多伏兵的。”

大家都觉得有了一线生机,十分高兴,先回到宿营地,再准备天黑一起突围。这时,舜帝又说:“我们不要闲着,边走路,边采摘野果野菜。只有填饱肚子,才有力气突围啊。”

大家都听从舜帝的教导,认真寻找可以当作口粮的食材。他们不但采到许多耐饥可口的祝余,还抓到一只小猪似的狸力。还有人看到据说是丹朱怨魂所化的朱鸟。舜帝这才相信,苍梧山三分石北坡,确实有丹朱的衣冠冢。

 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,关闭广告之前,请点一次广告。

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#佳%人_小-説。 ,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

目录 到封面 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