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荔枝肉(一)(一骑红尘妃子笑。...)
首页
更新于 22-11-23 22:58:56
      A+ A-
目录 到封面 下载

何珍馐笑眯眯与徐静姝商量,“若你有空,从明日起午时便可来何记铺子。”

徐静姝行了个礼,感激地道:“多谢珍馐师傅!”

徒儿走后,何珍馐一头扎入了做青团的活里。

她开出了“力量”卡牌,力气是成年男子的两倍,何家人世代为厨,从小练基本功,身体素质比常人好。从前,何父是家里力气最大的人,可如今何珍馐的力气却比他大。

她俨然成为了做青团的主力,做得又快又好。何父在一旁瞠目结舌地看着女儿,她手脚麻利地跟吃了药似的,而自己紧赶慢赶、累死了也赶不上她。

他面色有些惨淡,已经榨干了身体最后一丝力气,坐在旁边大口喘气。

“不行、不行——珍馐,我去歇会。”

何父惯来以自己的“吃苦耐劳”为豪,如今他竟然丧失了这个唯一可以自豪的地方。他终于歇了跟女儿比较的心思。

田秀珍取出打烊的牌子,挂在门口。

臭豆腐跟春饼卖完后,何记便打烊了。一家人放下手中的活,聚在一块吃起了晚饭。

何父给大儿子熬了碗萝卜筒骨汤。

他笑眯眯地说:“以形补形,嘉仁喝点。”

筒骨经过了一天一夜的精心熬制,汤汁奶白,融入了虾米、蛤蜊、鸡、鸭的精华,鲜入骨髓。何父把萝卜切成小块,炖得软烂,他小心地端着汤,一点点地把汤上的浮沫撇去。

何家人笑眯眯地看着何嘉仁喝完汤,满足得就像自己喝下一般。

何嘉仁放下汤碗,问:“咱们还差开封府衙门的八百枚青团,对不对?”

提起这个,何父脸上就洋溢着骄傲的笑,他掰着手指头数:“不止开封府衙门,还有都水监、司农寺也给咱们下了订单,老爷们爱吃咱们这口青团!”

因为单子要得急,这些官老爷们出手很阔气。托了青团的福,何家不仅存够了下个月的欠债,还能付得起何嘉仁的束脩。

何父长叹了一声:“就是订得太多了,要是老祖宗早一点托梦给二娘就好了!这样也不会耽搁店里的生意……”

搁在几个月前,何父是打死也不会相信,自己会因生意过于火爆而苦恼。但这两天他几乎被这个愁得睡不着觉了。

何珍馐心里有些惭愧,如果她早一些把青团弄出来,何记不至于这般匆忙。这也提醒了她,以后节日的时令食物,必须提前准备。

她说:“往后若还有量大的青团单子,何记便推了吧。”

何父隐隐有些不赞成,如今铺子入项的大头源自青团,要还债还得靠它。累是累了些,可打赏也多。

何珍馐解释道:“铺子的生意要紧,它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。清明前后的艾草是最清香、脆嫩的,过了这几日便苦涩发臭,它若是影响何记的口碑就得不偿失了。还有——”

她郑重地说道:“身体最重要。”

她解锁青团的最初目的,是为了获得大量的真心赞美,如今赞美已经攒足五千,累坏了家人就不好了。

何翁翁捋着胡子,欣赏地道:“二娘言之有理,钱是赚不完的,还是身体重要。”

他摊开了账本给大家看,扣除采买食材的耗费、青团的包装费、工人杂役的月钱,还有预留给何嘉仁的三十两束脩,账上已经累积了六十二两银子。

清明这几日的进项,足够他们缓一阵了。

何珍馐提议道:“如今有了杂役和小二,我们每日能轻松做出一百斤,卖完七日,何记就不做青团了,我们明年再卖青团子。”

“好!”大家同意地点头。

用完晚饭后,何记铺子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草清香,这股香气飘满了一整条街,清新、掺着一丝凉凉的气息,沁人心脾。

缕缕香气,就仿佛清明雨水的味道。

何记傍晚贴出了公告,青团限量供应每天五十斤。

一则公告跟炸开锅似的,何记的青团恬淡清爽、怎么吃都不腻,好克化、不黏牙,格外得稚子孩童的喜好。家中的稚子不吃还好,只要尝过何记的青团,日夜都嚷着要吃青团,哭嚎起来没完没了。

大人们起早贪黑来排队,图的就是这三两只青团子,结果……发现他们家不买了,傻了眼了。

这何记损不损啊?成天吊人的胃口,有本事限购,有本事敞开了让大家尝个够啊!

何记的公告刚贴出来还没焐热,不知那个促狭鬼,趁着夜黑风高偷偷揭掉了它。仿佛何记的门前只要没挂出公告,第二天就不会限购似的。

……

午夜,子时。

何二叔揉着困顿的眼,慢悠悠地起床了,他今日起正式接替大侄子担任采买的活。

以前他虽然也跟着侄儿采买过,却远不如侄儿起得早。

子夜凉如水,春寒料峭,外面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儿。何二叔刚点着灯,发现何嘉仁房间还亮着灯,走近了一看,大侄儿靠在灯边,手捧着一卷书,一动不动地看着。

不知他是刚醒、还是彻夜未眠。旁边烧得发干的煤油提醒着何二叔,他许是没睡……

他的嗓子眼忽然有些干,不知看了多久才出声。

“嘉仁……注意养伤,别看了。”

他有些能体会大哥大嫂的心情了,若佳肴像大侄儿,何近不把那些贼人大卸八块,都不足以泄愤。

何嘉仁看见门边的二叔,轻声地解释:“我习惯了这个点起来,睡不着看会书。二叔,我马上就去睡了。”

他随手放下书卷,吹灭了灯。

何嘉仁已有二十岁,人生已经过了小半,放弃庖厨、入书院念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与他年岁相仿的方举子,如今已经功名在身。何嘉仁清楚,自己选择了这条路,往后只有更艰难……

……

次日,天灰蒙蒙地还没亮,何珍馐推开铺子的门,发现挂出的告示居然不见了。她揉了揉眼睛,它确实不在了。

她心里暗骂,哪个缺德鬼。

食客们看见重新营业的何记,有种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”的感觉。

清明当天何记请假,食客们就不计较了;第二天,何记为了赶制青团,生意稀稀疏疏大伙捏着鼻子也能忍忍。这都第三日还不多做些生意,可就说不过去了!

人群七嘴八舌地说:“少东家,你们家的团子真好吃!今日吃饺子还送青团吗?”

“我不要吃饺子,我单单买青团!”

有个中年人说:“盒装的青团还有否?我乃特意从外地赶来的,欲要买三盒回乡,天不亮就排队了。”

何珍馐想起昨天跟大家商量过的计划,“呃”了半晌,舌尖上的“青团限购五十斤”迟迟无法说出口。

她怀疑,自己说完那句话会被客人愤怒的目光淹死。

青团子的魅力直到清明后才显现出来,涌出一大批狂热的食客,这是何家人始料未及的。

全托了何记前几天免费送青团的福,也托了各大部门给公务员们发清明福利的福,很多人都听说何记做的青团很好吃。

汴京老百姓吃了那么多年的青团,头一次知道老祖宗传下来的食物,竟然如此好吃!

何父皱紧了眉头,左右为难。

父女俩对视了一眼,何珍馐摇摇头,退了一步。

何父深吸一口气,一脸喜气地对大家说:“别急别急!今天供应一百斤青团,只限今日。明天开始铺子限购五十斤!”

“咱们的青团五文一只,不卖盒装,老规矩每人限购两只。一共五百份,卖完辄止!”

“五百份很多啦!真的……五百份不少了!”何父中气十足的声音透出心虚,“赞美我家的青团,仍旧打八折!”

食客谴责地看着何掌柜,五百份怎么够!他们让何父看看铺子门前排起的长长的队伍。

何父扛不住食客们汹涌的目光,词穷地落荒而逃,回厨房干活了。

何珍馐不管那么多,含笑地对食客们说:“一百斤青团子,先买先得啊!”

刚才还在议论纷纷的客人,听到这句话争论的心思都歇了,赶紧抢青团。

何珍馐有些苦恼,干脆写下了一块牌子,“小店竭力想让更多的百姓吃到青团,即日起不再接大额订单,敬请见谅;汴京百姓每人限购一只青团,外地百姓出据通行证明,限购一盒。”

黎朝各个地方都设有严格的关卡,老百姓到外地要开通行证明,没有证明的视为黑户或敌朝奸细。

何珍馐这样规定,能够在最大范围内保证自己获得更多陌生食客的真心赞美。

她得尽快想个法子,多薅出真心赞美。随着老熟客的多次光顾,限购似乎越来越不管用,兑换食谱也越来越贵了……

……

晌午,客人渐少。

何嘉仁买了一罐椰汁冰酪回来,何奶奶心疼他,给了他很多私房钱。他便买了妹妹们喜欢的饮品回来。

何珍馐双手托着下巴,头疼地想着如何讨好萧学士夫妇。

他们是耕读传世之家,是建宁府的有头有脸的人物,这种士族普通的美食多半无法吸引他们,必须要做点新奇的美食才行。因此,何珍馐用芙蓉花入馔的“雪霞羹”讨好他们,无果。

问题来了——普通的美食无法打动他们,稀奇、风雅的也不行。他们究竟喜欢吃什么?

何珍馐边想,边喝着椰汁冰酪。

椰汁儿甜软,喝着有股一股淡淡的奶味,冰酪里掺着冰糖绿豆,用各色时令水果:荔枝、桃子、梅子制成的冰雪冷元子,掺在椰奶中甜软糯香,极富有层次感,何珍馐饮下后通体舒畅,舒服得直打颤!

有这碗椰汁冰酪,谁还想喝奶茶?

南方海角的椰子甫一被摘下,便用冰冻着送到货船。但椰子变味极快,容易发霉。海角的十只椰子运到汴京,未必能存下一只完好的椰子。且冰块在南方昂贵,这也导致椰汁在汴京身价暴涨,椰汁“寸杯寸金”。好在椰子是四季都有的产物,冬季的时候价格会稍微便宜些。

何珍馐在纸上涂写了一堆信息,饮着椰汁冰酪,脑海里忽然闪过一道灵光。

她的目光汇聚在“建宁府”这个地名上,历史上还有比椰子更难保存的东西——那不就是荔枝吗!荔枝产自盛夏,比四季都结果的椰子更难保存。

而建宁府本土盛产荔枝,萧学士夫妇恐怕是很久没有尝过荔枝了!

何珍馐忽然想起一道菜,打开后台心中默念“荔枝肉”,一道金光溢出,荔枝肉泛着金光的图谱掉落在她的手中。

“‘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’——唐,杜牧。”

“恭喜传承者解锁荔枝肉!”

何珍馐当然不可能给萧学士夫妻变出荔枝出来,这个时节的荔枝比金子还贵,皇帝都未必享用得到!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荔枝离枝后一日色变,三日味变。

荔枝肉是一道“形似”、“味似”荔枝的福建名菜,深受福建人民的喜爱。取下荔枝肉的图谱后,何珍馐快速地浏览了菜单和它的故事。

“荔枝肉,福建传统名菜。相传唐玄宗有一个沉鱼落雁的妃子,梅妃。

梅妃的家乡福建盛产荔枝,荔枝成熟的时节莆田一片红绿,梅妃思念荔枝日渐消瘦、泫然流涕。好在跟随她来到长安的厨子明白她的心意,精心研究之下,发明了荔枝肉这道菜。

梅妃吃完,喜笑颜开,食欲大振,就连唐玄宗也对它赞不绝口。安史之乱后厨子死里逃生,回到福建,这道菜开始流传于福建。清代袁枚将其记载于《随园食单》。”

何珍馐看完典故,心中有了底。连皇帝妃子都能拿得下,还怕拿不下区区萧学士夫妇?

看完整阅读请进入|笑_#佳%人_小-説。 ,阅读前请退出阅读模式

目录 到封面 下载